浅谈衡南人口教育状况 —从“六普”看衡南人口教育状况和趋势 衡南县人口在规模扩大的同时,受教育状况大大改善,人口文化素质普遍提高,不仅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也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积蓄了强大的后劲。衡南人口文化素质整体提升,一方面得益于经济发展加大了文化产业的投入,另一方面全民文化素质提高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通过对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以下简称“六普”)及历次人口普查资料的对比分析,对全县人口受教育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衡南县人口受教育程度现状 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汇总资料显示,衡南县常住人口为954619人,6岁及以上人口中拥有小学及小学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838911人,占全部常住人口的87.9%,其中大专以上学历的6985人,大专学历的21246人,高中学历的106718人,初中学历的423457人,小学学历的280505人。和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比较,全县人口文化素质方面呈现以下特点: (一)整体人口受教育程度明显提高。2010年全县6岁及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中,每十万人口中具有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3221人,高中文化程度12176人,初中文化程度48315人,小学文化程度32005人,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每十万人拥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数减少了8127人,减少20.3%;拥有初中、高中和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数分别增加了9955、4152和2264人,分别增长26%、51.7%和236.6%,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增长速度最快。总体上看,受教育程度越高,提高幅度也越大,接受初中及以上教育人口的不断增加,反映了新世纪以来,全县在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积极调整教育结构、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扩大高中和高等教育规模等方面的成效,有效地提升了全县人口整体文化素质。 (二)整体人口受教育程度重心上移。2010年第六次人普资料显示,全县6岁及以上人口中接受各种文化教育的总人数为838911人,其中小学280505人、初中423457人、高中106718人、大专及以上28231人。自2000年来,10年间全县6岁及6岁以上人口受教育程度重心已由初中偏向小学向初中偏向高中上移,其中尤以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增长最快,增长率为236.6%,其次是高中、初中文化程度人口,小学文化的人口比重保持下降趋势,减少了20.3%。这不仅反映了全县教育事业上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同时,也说明了越来越多的人民群众已不满足于九年制义务教育,而要求接受更高的文化教育。 (三)文盲人口减少,文盲率持续下降。“六普”登记的全县15岁及以上人口中,文盲人数为33604人,比“五普”的4.26万人减少了0.9万人。2010年全县一般文盲率为4.4%,比2000年下降了1.4个百分点。文盲率持续下降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使新增文盲及半文盲的数量急剧下降;二是老年文盲、半文盲人口数量随着老年人口的减少而逐渐减少。文盲人口的大量减少,是全县人口文化素质总体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标志。 (四)人均受教育年限逐年提高,人口受教育程度向高一层次转化。平均受教育年限,从总体上综合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素质和人口受教育情况。历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全市6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从1990年“四普”的6.3年上升到2000年“五普”的7.6年,2010年“六普”达到8.3年,接近九年义务教育水平。20年间,衡南县人均受教育年限提高了2年。2010年“六普”,全县接受各种教育程度人口占全县6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达到95.3%,其中,接受教育程度为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专科及以上的人口比重分别是33.4%、50.5%、12.7%和3.4%。与2000年“五普”相比,受教育程度为小学的人口减少11.2万人,比重减少11个百分点,小学学龄人口的减少和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是小学文化程度人口减少的主要原因。受教育程度为初中、高中的人口分别比2000年“五普”增加4.6万人和2.8万人,受教育程度为大学专科及以上人口已达到2.8万人,是2000年“五普”的3.0倍,比重增加2.2个百分点。其中,研究生学历的人数已有211人,是2000年“五普”研究生人数的7.8倍。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口的增加,是近年高校连续扩招,办学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各类高等教育得到较快发展的成果。 衡南县人口文化素质差异分析 (一)分年龄文化教育程度分析。15岁及以上人口随着年龄组的升高,文化素质逐渐降低。15岁及以上人口随着年龄组的升高,各种文化程度总人口所占的比重逐渐下降,由15-19岁组的9.8%下降到85岁及以上的0.7%。受教育年限也同时平均受教随着年龄组的升高逐渐降低,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0.2年。其中,15-19岁、20-24岁、25-29岁三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均超过10年,20-24岁组最高,为10.6年,60-64岁平均受教育年限下降到7.1年,8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6.6年。 从教育层次来看,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中,以20-24岁组人口所占比例最高,为25.2%,其次是25-29岁组;具有高中文化程度比例最高的是15-19岁组,为28.3%,其次是20-24岁组。 文盲率表现的规律性比较明显。随着年龄组的降低,文盲率逐步下降,全县文盲率由“五普”的5.8%下降为“六普”的4.4%,说明全县的教育事业正在稳步发展,且成绩显著,越年轻的人中文盲越少。全县15岁及以上人口中共有文盲、半文盲人口33604人,60岁及以上人口中有文盲27206人,占文盲人口的81%,可见,全县文盲、半文盲人口主要集中在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中; 30-59岁青壮年占17.7%;30岁以下文盲、半文盲人口占文盲总数的1.4%,比例较低。从全县文盲人口的性别构成看,女性占74.8%,女性人口文盲率高达3.3%,是男性人口文盲率的3倍。从分年龄组情况看,30岁以下女性人口文盲率与男性基本相近,30岁以后,随着年龄增长,女性文盲人口与男性的差距逐渐加大,80岁及以上老年女性文盲人口占15岁以及以上文盲人口的比重为16.3%,比老年男性人口占其同类人口比重的5.8%高出10.5个百分点。 (二)分性别文化教育程度分析。1、文化素质男性普遍高于女性。6岁及以上人口中男性文化素质普遍高于女性,除了小学文化程度男女差别比较小,男女性别比只有91.2%,其他各种文化层次的性别比都超过100,说明各文化层次女性所占的比例明显低于男性。同时,男女文化素质的差异与学历的高低是成正比的,文化层次越高,性别比越大,其中具有高中、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男、女性别比分别高达182.4%和169.5%。未上学性别比是36.9%,女性人数是男性人数的2.7倍,表明女性小孩上学慢于男孩。2、人口文化素质性别差异逐渐缩小,女性文化素质提高较快。随着社会的发展, 女性人口的社会地位不断提高,其人口文化素质也有了相应的提高,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表明,尽管男性人口的文化素质仍高于女性,但男、女性别之间文化素质的差异逐渐缩小。2010年全县具有各种文化程度的女性人口388453人,占女性总人口比重由92.6%上升到93.4%,提高了0.8个百分点,而具有各种文化程度的男性人口占男性总人口比重则由91.1%上升为97.8%,提高了6.7个百分点。女性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由7.7年上移到8.3年,增长0.6年,男性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由8.2年上移到8.8年,增长0.6年;女性人口文盲率由4.3%下降到3.3%,减少了1.0个百分点,男性文盲率由1.5%下降到1.1%,减少了0.4个百分点,女性人口扫盲效率成效明显。由上可见,在这10年间女性人口的文化素质提高速度比男性人口较快。 (三)分乡镇(办事处)文化教育程度分析。从接受高等教育情况看,云集镇、三塘镇、向阳镇为全县接受大专及以上高等教育人口数前三甲,分别占到全县接受高等教育人数比重的21.2 %,12.1%,6.8%,三个乡镇概揽了全县接受高等教育人口数的四成;而接受高等接受人口数最低的分别为铁丝塘镇、洲市乡、相市乡,分别占全县接受高等教育人数比重的1.1 %,1.5%,1.6%,三个乡镇接受高等教育人口数占全县接受高等教育人口数的比重仅为4.2%。从增长速度看,2000年以来,全县接受各种教育人口增长速度最快的是川口办事处,达578.3%,最低的是泉溪镇,比五普下降51.5个百分点。从文盲率看,2010年,全县文盲率最高的是岐山办事处,达6.8%,其次是硫市镇,为6.7%,再次是柞市镇,为6.6%;文盲率最低的是川口乡,为1.5%,其次是茶市镇,为2.2%,再次是三塘镇,为2.6%。从文盲率变化看,松江镇下降速度最快,比2000年下降7.2个百分点,其次是泉溪镇,下降5.0个百分点,最慢的是洪山镇,反上升了4.1个百分点。 (四)分行业文化教育程度分析。随着总人口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全县就业人口的文化素质也得到了相应提高。2010年“六普”,全县就业人口中,接受大学专科及以上教育的人口占就业人口总量的2.4%;高中教育占10.4%;初中教育占58.6%;小学教育占26.6%,与2000年“五普”相比,就业人口中接受大学专科及以上教育的人口比重上升了1.1个百分点,接受高中教育和初中教育的比重分别上升了1.8个和12.5个百分点,接受小学教育的比重下降了13.3个百分点。三次产业人口文化素质差异较大。一、二、三次产业就业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分别为8.2年、9.2年和10.1年,二、三产业每千人中具有大学专科及以上受教育程度人口分别为3.9人和15.8人;第一产业就业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低于九年义务教育水平,每千人中只有3.8人接受过大学专科及以上高等教育。从高学历就业人口的行业分布看,全县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就业人口多集中在教育业,占全部大专及以上就业人口总数的30%,其次为批发零售业、制造业,分别占全部大专及以上就业人口总数的10.8%和10.2%。从不同行业就业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来看,公共管理行和社会组织业最高,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3.3年;其次是金融业,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3年;再次为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2.5年。 二、存在的问题 1、人口受教育程度提升较为缓慢。与全市平均水平相比,衡南县人口文化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一方面,从2000年到2010年这10年间,尽管文盲率由5.8 %下降到4.4%,下降了1.4个百分点;但从文盲率的绝对数值上看,全市2000年为5.01%,2010年为3.56%,分别相差0.79个百分点和0.84个百分点。另一方面,衡南县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数由2000年的957人增加到2010年的3221人,增加了2264人;而全市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2000年的2398人增加到2010年的5963人,增加了3565人。由此可见,衡南人口文化素质仍未达到全市平均水平。 2、家庭教育缺位现象较为严重。衡南县常住人口由2000年的982217人减少到2010年的954619人,减少了27598人,而人口自增率由2000年的4.95‰增长到2010的5.97‰,自2000年以来,自然增长人口数为3432人,但部分人口应为学龄儿童,这充分说明了全县流动人口不断增加这一事实。而流动人口又以外出务工人员居多,他们常年在外打工,绝大多数将孩子留给父母抚养,使他们沦为留守儿童,诸如此类情况农村尤甚,而这类老人多文化素质不高或能力有限或忙于田地,对孩子疏于教导,出现家庭教育缺位,久而久之,出现厌学、辍学等现象。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长此以往,势必严重影响全县人口整体素质的提升。 3、教育资源不均衡导致农村孩子上学难。自2002年开展了以撤乡并镇为主要内容的乡镇机构改革后,我县对农村中小学校也进行了撤并。这一举措,对于统筹农村教育资源,规范教育布局,无疑具有积极意义。然而,由于部分乡镇农村中小学撤并步子迈得过大过快,而相关配套措施又没能及时跟上,引发了一些学生辍学、教育资源浪费等问题。一是农村学校一哄而撤,教育资源形成新的浪费。前些年,国家、地方、乡村投入巨资大力解决农村学校危房问题,翻修、新建了一批高质量的校舍,其中有些还是省、市扶贫工作队资助建成的希望小学。但学校撤并后,这些校舍却多数没有被利用或无法利用,有的是“铁将军”把门,校园内杂草丛生;也有一部分学校虽属保留范围,但教师流失严重,学校不能正常教学。于是,一些家境好的农村学生背井离乡,盲目到城市求学;家境差的则只好胡混甚至失学;二是孩子上学远了,家长负担重了。学校布局调整后,由于上学路程太远,孩子们或到寄宿制学校上学,或由家长陪着进城读书,一年下来需要支出四五千元。家长为给孩子陪读,地里的农活无法顾及,农牧业收入也随之减少;三是城里学校人满为患,盲目扩大招生,建设校中校。随着大量农村孩子涌入城里学校,一些村里出现了“空壳”学校,好端端的校舍闲置不用,或人少房空。而城里学校一般的班容量都在七八十人以上;四是农村教师队伍流失严重,师资力量不足。农村学生都朝县城或重点中学涌动,农村的教师也通过各种途径离开农村,或应聘到城里新建的民办学校教书,或借调到行政事业单位上班。为了维持教学秩序,这些学校不得不聘任临时人员任教,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如此一来,一些原本不想让孩子外出上学的家长,也不得不托门路让孩子到城里上学。 4、人口文化素质偏低已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县域经济作为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的最佳途径应运而生,它是国民经济的缩影,复杂性和综合性极强。按照教育兴县的思路,人口素质偏低已成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一方面,专业型和复合型人才的稀缺直接制约着衡南工业企业的发展壮大,阻碍了工业化进程;另一方面,广大农村地区人口素质偏低,严重影响了土地正常流转,阻碍我县城镇化进程,且极易诱发各种利益纠纷,形成社会问题。 三、提高人口文化程度的对策建议 1、重点抓好基础教育。基础教育的任务是为培养人才打基础,担负着普及义务教育的使命;基础教育以公办为主,提倡和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私人投资办学,基础教育的重点应放在农村和郊区,要最大限度地吸收适龄儿童入学,特别是吸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避免新的文盲、半文盲的出现。 2、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振兴教育的关键在教师,要把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秀、相对稳定、具有活力的教师队伍作为发展教育事业的重要前提;要确实抓好在职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全面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全面提高教师的社会、经济待遇,特别是要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 3、整合教育资源,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农村中小学撤并后存在的问题应引起足够重视,切不可为了避免教师资源浪费,而忽视了农村学生上学的实际问题。要增加农村中小学的投入和师资队伍的配备,出台切实可行的优惠政策,引导县城的教师到农村特别是偏远乡村支教,充实、稳定农村教师队伍。同时,要从政策上扶持农村义务教育,力争乡镇普及小学、初中阶段义务教育,让孩子们读小学不出村(大的行政村),读初中不出乡、镇。并严格控制城市学校的班容量,加大对校中校的查处力度,不能以任何借口开办校中校。 综上所述,衡南县近年来教育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人口文化素质显著提高,对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同时,高速发展的经济社会也为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为人口文化素质的进一步提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衡南县人口文化素质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已进入同步发展、相互促进的局面。 (杨清凤)
|